My Blog List

Friday, July 15, 2011

教育的形式与内涵

2011年07月16日
image  昨天接孩子放学时,小一的儿子一上车就兴奋得告诉我,老师说下周“种族和谐日”时要带多点零用钱。问他为什么?他说到时有不同种族的美食可以品尝,要较多的钱买美食吃。这时才想起,他姐姐之前的“种族和谐日”庆祝方式也是大致如此。

  小六的女儿上车时,两姐弟就在讨论那天的食品。姐姐也告诉弟弟那天的休息时间,延长到一小时,好让大家有机会品尝各族美食。妈妈从他们那里接过一张“种族和谐日”的通知书时,念出各美食的“报价”,便宜的有0.60元的果冻,最贵的有2.50元的乳酪印度煎饼。他们热烈的讨论当天应该增加多少零用钱,才能吃那些他们想吃的美食。这时,自己不经意的说,其实现有每天1.20元的也足够买一份美食。但是,其中一个就强调,他们希望能多吃些不同种族的美食。自己不以为然的说:种族和谐日不是让你们学习吃不同种族美食,而应该是从中学习要达到种族和谐,所需具备的包容、体谅、互相尊重的精神。从家中做起,就是姐弟俩间要相亲相爱、少点抱怨、多点体谅和容忍。他们也没有回应,我相信他们听不懂话中的深层含义,到家后就不了了之。

  晚上,让儿子收拾书包时,他看到书包重的“种族和谐日”的家长通知书,就打断正在阅读报纸的我,慎重地指出其中一段,

We appeal to parents to support this activity by providing your child/children with extra pocket money to enable them to patronise the stalls. Our pupils will then be able to experience and savour food of varied ethnicities.
我们恳请家长给你们的孩子多余的零用钱以支持这项活动,好让他们能够关顾各摊位。我们的学生将能体验和品尝不同族群的食品。(作者译)

  看来,儿子还是在意,当天是否能够得到更多的零用钱,找到这有力的支持论据,便迫不及待的让我看。我只有告诉他,我会考虑,并要看他的表现才决定。

  学校办“种族和谐日”的意义,我是明白的。但是,演变成孩子把那一天的焦点放在要多点零用钱上,不由得让我想到学校办这样的活动,是否能够传达有关课题的内涵,还是只流于形式?

  仔细看看通知书,当天的活动不少:

  • 图书馆会办为期一个星期的书展,展出有关不同文化和宗教的书。
  • 参加“笔友计划”的同学能够第一次和来自其他学校的非华族笔友见面和交流。
  • 让学生学习和参与传统游戏。
  • 有家长义工提供的美食摊。
  • 学校礼堂也将有来自校外团体呈现的舞蹈表演,之后将有“种族和谐日”的重要性/意义的演示(presentation on the significance of Racial Harmony)

  根据通知书说,办这活动的目的是:

Through all the above activities, we hope to achieve our aim of fostering in our pupils unwavering respect and understanding for the importance of racial harmony in our society.
通过以上的活动,我们希望达到我们的目的,培养学生们坚定地尊重和了解我们社会中种族和谐的重要性。(作者译)

  整个活动的立意是不容置疑的,相信学校、老师和家长义工必也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去策划、筹备和执行当天的活动。然而,活动是否是因为在小学办,而只局限在表面的展示,和体验不同种族的差异,并强调种族和谐的重要性?却不能真正的让学生们学习到,更深层次的,达到种族和谐所必须具备的个人品质和修养?

  这样深层次的个人品质和修养的教育,就如道德教育一样,如何能够深入众学子之心?绝非多少次的演示、演示内容插图和音效有多精彩、或老师是否苦口婆心所能达到。因为,这些都容易,也必然,在现在的学生中流于说教。只有通过生活中的体验,人的内心才有感受,人才有启发,学到的才能深刻。

  但是,我们的生活中,有创造提供这类生活体验的机会吗?我们所做的,给大家提供的是什么样的体验呢?

  这不由得让我想到自己一路来,每每从报章上看到或者听说各种规范时,不期然产生的一种担忧。如:

  • 丧礼中祭祀活动、七月歌台、中元会中标福物都必须在晚上10时前停止。
  • 标福物不能用扩音喇叭。
  • 印度大宝森游行时,其他人不能为抬神架的人,播或演奏音乐、在旁跳舞。

  这种种规范背后,当然有其考虑的理由。规范也提供了管理的方便,界线分明。但是,这会不会强化了大家在这个多元种族、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中,争取、捍卫自己个人权利的意识呢?少了让大家学习当中必须具有的体谅、包容和互相尊重呢?

  自己出席丧礼时,好几次都注意到,有时会有警车到来,徘徊了一阵后离开。这是巧合吗?还是附近有人不能接受丧礼发出的声响(晚上10时之前),停车场的拥挤(不排除有人非法停车)而报警?还好,几乎每一次警察来了,只是徘徊一阵就离开。相信,警察一般都没有发现任何过份违反规范的情况(即使有的话),加上他们也能体谅丧家的处境。我真希望几次看到警车的出现,只是巧合。提出这点,不是纵容违反规范,或为违反规范开脱。(毕竟,“自律”也是促进种族和谐所需的品质)。这是为了点出,现今的人,是否在种种规范下,学到的只是捍卫自己的个人空间和权利,错失了学习和体验,对多元种族、文化、宗教中,所需的互相尊重、体谅、包容?

  自己儿时,就住在和实龙岗路大宝森节其中一间印度庙隔两条街的屋子。记得刚搬到那里时,每逢大宝森节前夕,该庙就会通宵达旦的播音乐。当时,大人想要投诉。大人如果有谈到大宝森节带来通宵达旦的音乐或周边道路的拥堵,也只是茶余饭后闲聊的生活话题,没有一丝怨言。我想这里面有对彼此宗教习俗的尊重和包容。反正一年也只那么一个晚上。

  另外一点,当时住的屋子,一排12户,底层是停车场,每户可前后停两辆车,全部相通。哪一家办丧事,大家几乎多不需要丧家打招呼,就自动自发的把车子停到后巷,让出停车场给丧家用。
今天,我们如何在社会、学校、家庭的层次给孩子们创造这样的生活体验?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