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y Blog List

Saturday, May 7, 2011

多元的声音

2011年05月8日

  这一届的选举,有政党用“第一世界的国会”作为竞选标语。从市场行销的角度看,是成功的标语。它容易解释和了解,“国会必须有不同的声音,只有竞争才有进步”。这样的诉求,也符合人们思变的心理,所以这个标语,最容易深入人心。

  思考和写这个课题,不在于探讨“多元的声音”的必要性和重要性。自己在职场上也算是个领导,当过一个部门小小的主管。曾经读过这么一段印象深刻针对领导人的哲理故事。在中国历史上,有个统治者向一位古圣贤(好像是孔子)求教管理之道,这位圣贤原本不想说什么,大概知道该统治者,听不进去或不可教。但是,统治者再三要求下,圣贤勉为其难的说了,大意如下:“如果你身边听到的都是同样的声音,而听不到其他的声音,那是你的统治开始没落的时候。”(自己在学习上不够努力,不能引经据典列出这段话的原文和出处。还得要加把劲!)

  在冷静日跑步时,“多元的声音”这个概念再次浮显脑海中,经一番思考,有以下的思考和探讨。

  首先,现在“多元的声音”的要求都是向外要求,很多时候更是作为争取自己有发言权或自己诉求的依据。那么对内呢?跑步时就想到,人因为自己的学识、历练和理想,往往都有自己主观的想法和立场,这决定了自己待人处事的方法、态度和精神。如果我们能要求自己在待人处事作重要决定时,内心中能有“多元的声音”,我们就会有意识的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和判断,重新审视原先的决定,必要时加以改进,我们将做的更好。内心多元的声音,避免了偏见和武断,让我们的思考变得更全面和更宏观。自我内心多元的声音,也是个人自省的根源之一。

  其二,“多元的声音”带来好处是有前提的。一是发声的人必须有一定的素质,才能提供有份量和建设性的声音。否则,将会形成太多的杂声和噪音,把真正好的声音给掩盖了或把问题真正的本质给模糊了。另外,大家除了要发声之外,也必须愿意聆听和愿意尝试接受。否则,将是各说各话的局面。好的“多元的声音”必须是客观的、不以偏概全和有根有据。

  第三,有了“多元的声音”之后,要如何处理不同的声音,尤其是许多声音将是对立。就如自己工作时,产品开发和市场行销的意见和看法往往相左,时常都是在对立面,例如开发部想把产品做的更好,需要更多一点时间,而市场行销却要争取更早出货,以争取抢先进入市场。很多时候,最终是你赢我输或是你输我赢的局面。直到读到James Collins和Jerry Porras在Built to Last一书中提到,许多在20世纪成功和受赞赏的公司都有一个特质,"…is their ability – and willingness – to simultaneously adopt two seemingly contrary objectives at the same time.” 可见有意愿和能力结合看似矛盾或对立的“多元的声音”是成功之道。

  在一个组织中,结合“多元的声音”需要一个过程。首先,必须是各种声音有公平表达、解释和辩论的机会。通过这个过程,一些声音将优胜劣败自动退出(最理想,有自知之明,不用别人来淘汰!),存留下来的声音可能进化提升,变得更好。整个过程,希望最终能产生一个最好的声音。但是,现实中没有绝对的完美,再加上往往因为参与者不同价值取向,或利害关系,剩下的几个声音,各有其优缺点。如果只能有一个决择,就必须取决于有关组织既定的游戏规则,通过民主程序或领导人的智慧、能力和魄力做出被认为最好的取舍。这是理想世界的程序。现实世界能不能达到,就看所有参与者的诚意和智慧,但往往事与愿违。

  就如民主最终的目的,与其真正的意义,不在于有一人一票的权利,一人一票只是程序。民主真正的意义和最终的目的,是要取得最好的意见或结果,让最好的声音出来(有多少人真正的了解这意义?)。然而,在没有能力和智慧,分辨和排除“多元的声音”中的“杂音”和“噪音”,在结合其他剩下的“多元的声音”的过程中,往往是在吵吵闹闹中,彼此妥协,或相互交换利益。得出的结果,只是大家可以相互接受的次等方案。难怪之前看到台湾政治评论人,南方朔就提到有人说:“民主政治往往是彼此妥协,抱在一起沉沦”(大意)。

  个人这样的思考,不是否定“多元的声音”,而是明确认识问题所在,才能时刻提醒自己,在“多元的声音”的硝烟中,认清问题的本质,多听多接受。扮演好“多元的声音”的一份子与其程序中的一个角色,避免不必要的妥协。 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